陜西省榆林市政府印發《榆林(國家級)能源氣象創新示范區建設規劃(202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標志著全國首個國家級能源氣象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啟動。
榆林,不僅是國家重要的傳統能源基地,更是新能源開發的戰略要地。2023年10月,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獲國家批復創建,這片古老的土地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既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又要為實現“雙碳”目標探路先行。
在黃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下,能源開發面臨著獨特的氣象挑戰。從煤礦安全生產到新能源發電預測,從化工園區風險防控到碳排放監測評估,每一個環節都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能源開發,氣象先行。在中國氣象局和陜西省政府的戰略引領下,一場圍繞能源氣象服務的深刻變革正在黃土高原上深入推進。一年多來,陜西氣象部門胸懷“國之大者”,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瞄準能源氣象服務核心問題,上下協同、科技賦能,開創了能源氣象服務新格局。
打造精準預報“智慧腦”
2024年5月,中國氣象局與陜西省政府就共同推進能源氣象服務保障戰略合作形成共識,能源氣象服務進入新階段。
榆林能源氣象臺的建立,是這一戰略布局的關鍵落子。氣象臺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前端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后端依托省市氣象部門技術力量,形成全鏈條氣象服務體系。
走進榆林能源氣象臺,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令人目不暇接。新能源氣象服務系統、一體化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系統和能源氣象智慧服務系統三大平臺,共同構成了能源氣象服務的“智慧大腦”。
圖為榆林能源化工智慧氣象服務系統
這些先進系統背后,凝聚著氣象工作者對能源行業需求的深刻理解。陜西氣象部門通過5輪18次深入200余家企業的調研,精準制定了能源鏈條不同節點的敏感氣象指標,建立了20余項180余條敏感閾值指標,目前已全面融入236家企業的生產調度中。
“我們對能源氣象臺的核心定位就是融入企業的生產,把握企業生產的需求,做好‘一企一策’。”陜西省能源氣象服務創新團隊負責人、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曉春介紹,自2024年以來,依托能源氣象臺,陜西氣象部門已為榆林、延安等風光資源重點市的170多個場站提供風光發電功率預報、氣象風險預報、雷電防護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等專業氣象服務。
陜西省氣象局與省發改委、榆林市政府共建溫室氣體及碳中和陜西分中心。該中心的掛牌成立,標志著陜西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與評估氣象服務開啟新征程。即將實施的榆林市溫室氣體與碳中和監測系統工程,由榆林市政府投資3700萬元,可將榆林碳源、碳匯監測產品空間分辨率由45公里提升到10公里。
構建融合發展“新生態”
在榆林,氣象服務正在打破傳統界限,與能源生產深度融合。氣象服務機構直接建在能源化工園區,通過園區購買服務和企業自主采購運行。這種模式在全國屬首創,它不僅解決了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更開創了氣象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圖為建在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廠區的能源氣象觀測站
網格預報技術的應用,讓氣象服務實現從“供給式”到“點單式”的飛躍。智能網格預報被轉化應用到具體場景中,形成分要素、分災種、分行業的影響預報和“一企一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目前,榆林能源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已嵌入200余家企業指揮調度中心,涵蓋煤礦、化工、電場、油氣開采加工和鐵路、公路、機場、運煤專線等能源運輸企業,成為企業應對高影響天氣的“參謀”。
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也在持續開展。陜西氣象部門目前已完成3個園區氣候可行性論證和3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論證,為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和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從“事后應對”到“事前規劃”的轉變,讓氣象服務真正融入能源發展全過程。

圖為氣象技術人員在渭南合陽幸福風電場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在服務方式上,榆林能源氣象臺聯合國家電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等單位,在國內首創開展風機覆冰與電線積冰試驗,建立風機覆冰氣象風險等級預報模型并投入業務運行。

圖為氣象技術人員在榆林定邊張崾先風電場開展覆冰試驗
該氣象臺面向新能源企業需求,自主開發了集團端和場站端陜西新能源氣象服務系統,創新推出了3公里分辨率的高精度風電與光伏功率預測模型,準確率分別超過87%和92%,已服務于47個新能源場站。
如今,一個以氣象科技助推能源革命的故事正在續寫,一幅以智慧氣象保障能源安全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